吕梁信息港   >   历史  >  钱玉清:专事草书易罔殆 多体兼涉是通衢

钱玉清:专事草书易罔殆 多体兼涉是通衢

受此启示,我在研求草书的同时,常穿插玩绎其他书体,虽然主线是草书,但在篆、隶、楷、行书上的精力投入也不少,且大有越来越多之势。随着对书法认识的提高,原来的一些观点正在发生着改变,尝放言“写篆隶楷行的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为草书服务”此等语,现在看来,未免过于绝对了。散之老60岁以前一直在写篆隶楷行,几乎没见过他写草书。他自己也曾说:“我60岁才开始学草书,有很多甘苦体会,没有写碑的底子,不会有成就,其次再写行书,最后才能写草书。”较之林散之我已经太早地接触到了草书,林老60岁以后才写草书,反观自己,若就此便设定主攻方向,是否太草率了?俨如画地为牢式的自我陶醉致视野更窄、胆子更小,可能因此而局限了自己的想象力、创造力,似乎只有草书才是书法艺术的终极诉求,这或许是错误的观念使然。易言之,即便不应在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五体上均衡用力,也一定应持续用力,说不定以后最有内动力、生命力的不是草书,而是行书、隶书;若果是草书,历久他体滋养还会有不知通变之患吗?故此,放下偏执,拥抱明达,尝试更多属于未来的可能,无妨像林老一样,到60岁以后再锁定目标也不迟。

(附图为钱玉清书作)

《历代游记选·雁山观石梁记》

钱玉清,中国书协会员、清华美院特聘教授、青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、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、15届中国人民大学刘洪彪草书高研班班长、全国公安文联理事、苏州市文联委员、苏州市书协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副主任。#草书#王羲之#行书收藏

《围炉夜话》一则

历史到了王羲之时代 ,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各种书体均已大备,但有些书体如楷书、行书、草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,还不够成熟。早在一千六百年前,王羲之就敏锐地洞悉到这个潜在的发展空间,加之才情过人,天赋异禀,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猝然横空出世,为其“书圣”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法理上的支撑。据统计,在王羲之传世的法帖中,六成以上是草书,三成多才是楷书和行书。所以,姑且勿论其哪种书体成就最高,若论哪种书体对书史的贡献最大,毫无疑问,一定是草书。因而,从某种意义上说,草书是其“书圣”美誉的重要标志。但我们不能被表象所障目,应该透过表象看实质,王羲之在 篆、隶、楷、行诸书体上的造诣亦不亚于草书,楷、行书自不赘言,篆、隶书虽未见存世(以现有资料为准),然从先哲臧否其书法的论述中可窥一斑。唐太宗在他亲撰的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中言及“详察古今, 研精篆、素, 尽善尽美,其惟王逸少乎!观其点曳之工, 裁成之妙, 烟霏露结, 状若断而还连;凤翥龙蟠, 势如斜而反直。玩之不觉为倦, 览之莫识其端。心摹手追,此人而已;其余区区之类,何足论哉!”这里的“篆”从字面上狭义地理解应该指的是篆书。再则,王羲之曾不止一次告诫其子王献之:“勿播于外,缄之秘之。学篆籀,工省而易成。” 可鉴,王羲之之所以垂馨千祀,烛曜百代,被誉为“书圣”,显然与其对篆书的高度重视并在楷书特别是行、草书风格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。

本文标题:钱玉清:专事草书易罔殆 多体兼涉是通衢 - 历史
本文地址:www.llxxg.com.cn/lishi/11672.html

今日热点

小编精选

热门推荐

联系我们|www.llxxg.com.cn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